查看原文
其他

最新发布|2021年中山大学化学专业强基计划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2022-06-18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坚定地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首要目标,立足自身在高分子复合材料、吸附分离材料、光电磁先进材料、能源催化与存储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研究方向的特色和优势,选拔有志于从事面向能源、材料、环境、生命健康等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化学基础深厚、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专业人才。


01

招生计划


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

在我校安排强基计划招生的省份,符合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具有强烈的专业兴趣,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高考成绩优异的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


招生计划

(一)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生态学、基础医学、理论与应用力学。招生科类和高考改革省份选考科目要求如下:


注:

1.化学、生物科学、生态学和基础医学专业不招收色盲色弱学生。

2.选考科目要求以各省公布为准。


(二)招生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以我校强基计划报名系统公布为准。


02

学院基本情况


专业简介

化学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中山大学化学系,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化学人才和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学院有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本科生规模总数为150人/年。化学专业于1993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1年和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先后设立化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并获得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学院于2012年开始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中山大学化学学科影响力突出,现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近年来一直稳居ESI世界前1‰,USNEWS全球大学排行榜中山大学化学学科排名第35,ARWU、QS、THE等排行榜排名稳步前进。近五年6人入选化学学科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入选材料学科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1人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材料、环境、化工类榜单。


迄今学院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科学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2项。2016年以来,学院教师在高水平科研论文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表Science论文2篇,Nature、Science高影响子刊及三大化学刊物论文154篇。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74人,专任教师114人。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48人,高级讲师1人,讲师1人,博士生导师83人,专职科研人员21人,实验技术人员34人。师资队伍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人,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级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16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2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


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


教学资源平台


严格落实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要求,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有序,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

化学专业199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中山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获批“首批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中山大学的化学专业于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

学科评估结果: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结果为A-。

双一流学科:

化学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

《新时期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团队(化学教学团队)

陈小明院士等

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

《有机化学》

《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

《无机化学》

《综合化学实验》

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

《有机化学》


科研条件资源平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

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实验室

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

新型聚合物材料设计合成与应用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能源化学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Lehn功能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

广东省高性能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薄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热敏性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功能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环保功能油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23个,

国家级创新团队/创新群体3个。


借助上述科研条件资源平台,不仅深入开展化学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同时立足自身优势研究基础,在高纯电子化学品、光刻胶、聚酰亚胺等电子芯片材料,低碳烃分离材料、光电磁性材料、能源催化存储转化材料、国六标准汽车尾气催化剂等新材料,3D打印基材等先进制造,抗癌药物,食品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03

培养目标


总培养目标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三个明确”(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重要论述,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坚定地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首要目标。立足自身在高分子复合材料、吸附分离材料、光电磁先进材料、能源催化与存储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研究方向的特色和优势,选拔有志于从事面向能源、材料、环境、生命健康等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化学基础深厚、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专业人才。强基计划将积极发挥化学中心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打造有助于培养有大学科视野、交叉融合、本硕博有效衔接的育人机制与课程体系,为社会造就国家战略需求紧缺的高端研究型人才和行业领袖。强基计划录取考生入学后原则上不允许转专业。


分阶段培养目标



本科阶段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坚定执行课程思政,在专业培养的同时贯彻总书记“立德树人”“三个明确”重要论述。在此基础上,我院化学专业确立了“打基础,育情怀,立志向”的培养目标,使学生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形成化学思维和良好实验习惯,初步树立专业思想,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完成从知识引领到问题引领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化学中心学科的优势,使学生们在了解国家战略需求和“卡脖子问题”的同时激励学生立志成为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下一代领军人物。



硕博阶段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将坚定地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首要目标。立足学院在高分子复合材料、吸附分离材料、光电磁先进材料、能源催化与存储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研究方向的特色和优势(如高纯电子化学品、光刻胶、聚酰亚胺等电子芯片材料,低碳烃分离材料、光电磁性材料、能源催化存储转化材料、国六标准汽车尾气催化剂等新材料,3D打印基材等先进制造,抗癌药物,食品安全等),积极对接能源、材料、环境、生命健康等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国家战略需求。


硕士期间,以“务专业、拓视野、强能力”为培养目标,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国家战略需求领域,着重培养学生的多学科自学能力,使学生有坚实的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宽广的大学科视野、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出色的外语能力;磨砺学生性格,增强学生在回应国家战略需求方面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博士期间,以“敢创新、攀高峰、担使命”为培养目标,深入结合导师/合作企业的国家战略需求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初步解决特定国家战略需求。对于复杂的多学科科学技术需求,有自主寻求多学科合作组建研究小组,敢于创新,提出清晰的问题解决路径,构建交叉学科解决方案的能力,攀登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峰。在此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团队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建立坚定的为国家战略需求奋斗终生的历史责任感,确保学生毕业后能真正参与到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工作中。


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办法

如图1所示,强基计划实行年度考核及动态进出机制。强基本科招生条件应包括综合成绩主要考虑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综合考虑回应国家战略需求的意愿。经简历筛选,和专家面试等环节在高中生中选拔强基本科生单独成班进行培养。在研究生推免之前组织一到两次强基计划的年度/中期分流答辩,考核原则是在本科成绩的基础上,考察学生课外科研训练表现,对国家需求的了解和参与相关研究及战略需求的契合度。对于表现不佳的强基本科生分流回普通专业培养。由表现出色的普通专业本科生补充。制定专属推免政策标准,在推免评估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推免强基硕士或者强基直博生。强基硕士学制三年,强基直博生学制五年。获得直博生推免资格的同学将获得学院颁发的奖学金。制定专属的博士中期答辩标准,在直博生学习中期对学生进行考核,表现不佳的直博生将转为硕士培养。重点考察相关研究及战略需求的契合度。


图1:以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心的本硕博有效衔接培养模式


本硕博有效衔接办法

学校针对强基计划学生制定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合理设置本硕、硕博衔接课程,明确课程层次,强化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做好制度的设计与衔接,实现强基计划本科与研究生阶段无缝对接、一体化培养。


基于学校总体策略,如图1所示,化学专业围绕回应国家战略需求这一核心要求,探索一条适合于本学科的强基计划本硕博有效衔接机制。打造本硕博学分互认的课程体系;在不违反课程修读顺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前修读高级课程;设立全程导师制,鼓励学生提前进实验室;由强基计划领导小组在本院博士生导师中选拔强基计划导师组,负责强基计划本科招生,强基计划硕士/直博推免评估,以及中期答辩分流管理等。硕士博士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向国家战略需求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倾斜,让学生在从事“高风险,高挑战”的研究中,直接对接行业,让学生尽快进入到国家战略行业中。


04

培养方式


深入贯彻中山大学构建的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五个融合”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借助“英才计划”作早期培养和人才储备。对强基计划学生采取单独编班教学、推进全程导师制、个性化培养方案、本硕博学分互认的课程体系、鼓励本科生提前进实验室等具体举措、组织化学学院全体动员服务强基计划、构建学科交叉团队协作育人机制。


英才计划早期培养和人才储备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借助中国科协、教育部组织开展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对强基计划作早期培养和人才储备。


全程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选配优秀教师,实现以最优秀人才培养更优秀人才的目标。开展交叉培养、动态管理并制定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所示,个性化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专属课程选修、第二课堂科研活动、科研项目申请、科研论文撰写与发表,学术/行业会议报告/墙报,参加学科竞赛,境内外学术交流等。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用现代工具、沟通交流、外语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与开发。


图2:强基计划全程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与能力培养目标实现


本硕博学分互认的课程体系

如图3所示,将本硕博课程体系学分互认,鼓励提前学习。在化学专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建立个性化课程体系。其中,课程选修方面,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邀请国家三大奖获奖团队,国内知名芯片,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相关行业研究人员来院开课/作报告,一方面走出去,赴上述企业/研究院/高校参观交流,直观了解国家战略需求和“卡脖子问题”。


图3:本硕博学分互认的课程体系


全体动员服务“强基计划”

要求学院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平台、以及各系所积极投入参与强基学生培养。鼓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点重大项目、国家创新群体等大团队吸纳强基专项研究生参与科技攻关。


学科交叉团队协作育人机制

针对特定的国家战略需求,鼓励导师组制,强基导师和行业领军人才共同指导学生,保证学生在足够的科研视野的情况下开展有效回应国家战略需求的科学技术研究。鼓励导师/学生组建多学科研究小组/平台,适当引入国际合作。着重锻炼学生个人团队能力和国际协作能力,争取在国家战略需求科研方面取得突破。


05

配套保障


在政策方面,学院成立了化学专业强基计划领导小组,并下设强基计划导师组和强基计划工作小组。强基计划导师将在全员83名博士生导师中选择30人。重点考虑有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和负责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项目的导师。陈小明院士将出任强基计划学生班的班主任,副班主任由副书记担任。对强基计划学生优先推免研究生和直博生,设立专项奖学金,科研补助,优先支持境内境外学术交流,专属档案,中期/答辩标准,各类重点实验室/基地全面开放,全员服务强基计划等。


图4:强基计划组织保障结构示意图




图文来源 /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封面 / 林乐燊

排版 / 王婧

责任编辑 / 吴丰泰

初审 / 李心宇

审核 / 谭海燕

审核发布 / 冯双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lixinyu25@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